当你照镜子时,看一看在镜子中的那个你,如果那个镜子里的家伙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的面前,会怎么样呢? 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子中的那个你叫做“反你”。他们甚至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很象的世界,或者说是我们的世界在镜子里的像。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但是反物质是什么,这一切又可能是真实的吗? 对于“反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恶作剧的意味。反物质正如你所想象的样子——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直到最近,宇宙中反物质的存在还被认为是理论上的。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paula.m.dirac修改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 dirac说爱因斯坦在质能方程中并没有考虑“m”——质量——除了正的属性外还有负属性。dirac的方程(e=+或者-mc2)允许宇宙中存在反粒子。而且科学家们也已经证明了几种反粒子的存在。这些反粒子,顾名思义,是一般物质的镜像。每种反粒子和与它相应的粒子有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相反。以下是20世纪发现的一些反粒子。 正电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电子。由carlanderson在1932年发现,正电子是反物质存在的第一个证据。反核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通常带有一个正电荷的核子。由研究者们在1955年的伯克利质子加速器上产生了一个反质子。 反原子——正电子和反质子组合在一起,由cern的科学家制造出第一个反质子(cern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简称)。共制造了九个反氢原子,每一个的生命只有40纳秒。到1998年cern的研究者把反氢原子的产量增加到了每小时2000个。当反物质和物质相遇的时候,这些等价但是相反的粒子碰撞产生爆炸,放射出纯的射线,这些射线以光速穿过爆炸点。这些产生爆炸的粒子被完全消灭,只留下其它亚原子粒子。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所产生的爆炸把两种粒子的质量转换成能量。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方法产生的能量比任何其它推进方法产生的能量强的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建一个物质——反物质反应机呢?建造反物质推进机的困难之处在于宇宙中反物质的缺乏。如果宇宙中存在相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我们将可能看到围绕我们的这些反应。既然我们的周围并不存在反物质,我们也不会看到物质和反物质碰撞所产生的光。 在大爆炸产生时粒子数超过反粒子数是可能的。如上所述,粒子和反粒子的碰撞把两者都破坏掉了。并且因为开始的时候有更多的粒子存在,所以现在的粒子是所有留下来的那些。今天在我们的宇宙中可能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天然的反粒子。但是,在1977年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中心附近有一个可能的反物质源。如果那个地方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天然的反物质,所以我们将不再需要制造反物质。 但是目前,我们将不得不创造我们自己的反物质。幸运的是,通过使用高能粒子对撞机(也叫做离子加速器)这种技术制造反物质是可行的。离子加速器,象cern,是沿很强的环绕的超磁场排列的一些巨大的隧道,超磁场可以使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进。当原子通过加速器出来时,它轰击目标,创造出粒子。这些粒子中的一些就是用磁场分离的反粒子。这些高能离子加速器每年只能产生几个毫微克的反核子。一毫微克是一克的十亿分之一。所有一年之内在cern产生的反核子只够一个100瓦的电灯泡亮3秒钟。如果要用反核子进行星际旅行将需要消耗几吨才能实现。
物质是什么-----是一个"物质"这个概念的定义问题.后边的什么----的内容必须作出对物质这个概念有一个本质的揭示.有的人有一个成见,就是在"什么是物质"的问题基础上导出对物质是什么的看法.这种看法如下:人,石头,原子布匹,山,太阳.......等等叫做物质.这是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那么,物质是什么?人们就会自然地倾向于把这种归纳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演绎.开始追究起哪一个东西是不是物质,这一个东西是不是物质.无论是归纳法得出的物质概念还是用演绎法得出的物质概念,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不着边际的定义.人们对一个概念和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兜着圈子.如果能跳出这个圈子,那么我们的认识就会逼近真相. 在我们的传统哲学理念中,物质的概念是与意识的概念捆绑组成的一个统一范畴.言外之意就是,物质不能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但这种观点同我们人类的感性真实认识严重冲突.一个石头永远的在那里存放着,我们人类要是没有了,这快石头不可能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这种感性认识就是物质本体论和物质不灭论的坚硬基础.几千年来,几乎没有人动摇过,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事实上,这种观点最少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逻辑漏洞.1,弱漏洞:他有二个同时存在的基本假设的前提,人的意识的丧失.在这个前提下,当分清个人和人类,感性和理性的区别后,立即进入"无意义"的假设前提.人择原理便是在这种逻辑的基础上创造出来.2,强漏洞:物质概念既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也是一个普遍的存在,物质永恒性就建立在这二个普遍的基础之上.a,具体物质普遍存在."盈宇宙者无非物".因此宇宙几乎成了一个充实的石头.B,哲学中的"物质"概念的普遍所指性,具体物质生生灭灭,此起彼伏,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并不改变,那么作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毋庸置疑了.因而具有永恒性.这二个基础,无论哪一个普遍,都是一种假设.并基于一个传统的认识和信仰.第一个假设是我们已经证明了宇宙就是一个物质的宇宙,所有物质都生活在宇宙之中.这同样可以从有限区域推到无限的区域中去.而实际上,我们人类迄今为止依然不知道宇宙是什么东西,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的物质总量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第二个假设是,我们已经理解"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传统的人们都是在感性的基础上作出的简单推理.如果问一个哲学家,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问一个小孩子,也许他们能比我们了解得多.世界概念如同时间概念一样,也如同1+1=2一样.都存在一种传统的成见.地球上几乎所有人的解释和定义都是一样.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认识.真正的事实是,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极少极少.我们才刚刚开始认识到1+1为什么会等于2.如同幼儿才开始学会计算1+1=2一样.那些超等的宇宙数理知识,还须人类不知再经历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年. 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把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概念作了分离手术.但这种手术仅仅是针对宗教认识进行开刀.量子力学的产生又迅速弥合了他.但可以肯定,这绝不会是一种向过去宗教的倒退.当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仍然不同于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故此,二者之间依然存在十分明晰的界限.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主要核心在物质具有一定的能量,质量和另外一些具体的参数上.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应该包括象社会,动物,植物,粒子和彩虹等等.在我们这种认识的区别基础上,究竟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什么,哪些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的问题就已经建立了一个初步切入点..在哲学中的准确物质定义不能象是科学中的理解,那种把物质概念单独地进行述说永远不是哲学中的品质. 叶子,书本是物质,是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