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说,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上溯到近代、中代和古代都属于农业国家,以农事为主,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传统。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出了经世致用的”二十四”节气,专门为农业生产服务。
而我国古代更是以农业为国家的财政命脉,统治阶层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让农民勉强养活自已的同时,也为国家创造赋税,从而维护封建统治有序运行。除农业以外的另一重要税收来源为:盐铁的收入。由国家专卖,任何人不得染指。丝绸、茶叶、陶器等商品允许商人有一定限度地流通。但在世俗和统治阶层的眼光里,商人总是处于较低位置,所以才有士、农、工、商的排序。
那古代封建帝国为什么瞧不起商人,要重农抑商呢?
实际上,并非古代统治者们进行职业岐视,也不是他们狭獈,这完全是由现实环境和生产力逼迫他们这样做的。
首先,古代农作物产量非常低。比如:(水稻、麦、黍)统治者要想国家生存下去和富强起来,就必定需要大量的农业人口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如果不重农轻商,国家就无法生存下去,自身的统治地位就难以保障。
其次,我国古代人口规模较小,如果不将绝大多数劳动力限制在土地上耕作,何来的粮食库存?何来的富国强兵?总不会像当今一样可以到别国去进口粮食吧!更何况当时还没有涎生先进的航海技术。因此,统治者在发展內政方面,总将农业视为命根子,农业强则国强。至于商人,则无足轻重。
最后是农业技术的落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沿袭的是:广种薄收、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无农药,更无化肥。因此,粮食产量很低,一旦遇到天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便会给农业生产以致命打击。因此,封建统治阶级总是”以粮为纲”。下层官员的提拨重用主要以粮食产量和税收多少为依据。而商人呢?在世俗眼里,总是被看成奸商或不务正业者。即使到了明清时期(近代),别国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我国的明朝皇帝们,还有清朝的康熙皇帝,还要进行”海禁”。说白了就是为了保住祖宗传下来的以农为本的基业,同时”海禁”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老百姓同外国人经商,从而避勉”引狼入室”的事件发生。
但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和科技的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从1848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近代统治者闭关锁国的政策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彻底打破,后来的故事就不忍诉说了。
商人在社会锤炼中都用商业智慧扶持代理人,自己早就站到背后去了。
犹太人的共济会就是一脉相通的思路做法。总有为金钱服务的总统,否则就只能去林肯,肯尼迪等的命运。
从《吕氏春秋》的始作者吕不韦的经天纬地就应该看到商人智慧到了什么层级了。
所以地主乡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总是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在资本与政治的勾兑中,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出问题,然后重新洗牌。再形成新的资本政治关系,最终再形成一小撮利益集团,再勾兑,再平衡……周而复始。
商人总能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把握机会,获得利益,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权势平衡他们就会很滋润。
商业的抑制,这说法站不住脚。因为税赋背后是靠商业支撑的,即使农业为大头,也是因为土地资本的垄断商业形成的结果。
商业,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不需要反抗,因为他们都像变形虫希望能够找到利益的孔隙。
他们只需要用资本和权利去勾兑获得需要的平衡。所以反抗也就是用这种方式反抗了,即俘获权利。
所以关于火的洗礼,在现实中可能更隐蔽更温婉一些,毕竟没有高于性命的利益。他们会权衡好这个关系。
在生命,利益,尊严等若干选项中,商人会选择在保全性命的前提下让自己获得利益与尊严。
如果你是开国皇帝,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肯定是被人起义推翻啊。
怎么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一,杯酒释兵权,或者干脆把开国功臣赶尽杀绝。
二,把起义的主体力量安抚住,也就是天下百姓不能跟着乱,怎么做?
你需要让他们有饭吃,而且要让他们被安顿在自己的土地上,没空起来捣乱。
因此重农抑商的国策就出现了,种庄稼可以养活自己,那还起义卖命干嘛?
而且种庄稼的时间是非常久的,一季一季下来,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根本没时间考虑造反,顶多跟人吹吹牛,听听前朝的故事娱乐一下。
让商人反抗,你可真是高估商人的能力了。
士农工商,商人最惨。
随便一个官员就能让你家破人亡。
富可敌国怎么样,你听说过沈万三的故事吗?
你说的反抗,只能发生在近代,也就是资本主义出现后,工商业的资本家们才有能力组织起义。
古代的商贾们就是投机分子,活跃地方经济还行,稍微大规模的工业都是国家垄断,你拿什么造装备,拿什么蛊惑百姓?
你还没动弹,家就被人抄了。
以商为主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以及以浪迹天涯为生活方式的吉普塞人包括游牧民族,它们都得到了财富和自由。但它们共同失去的是国家。国家的定义是:一大群人的共同想像。商与游牧及行走的目的动机则各有不同。这些人群无法行形成工同的想像,更无法接受共同的管理。当世界进入到以国家为中心的时代即300年前,上述诸类人群即开启建国行动。可惜,晚了。它们的国在哪?不知道。这其中,犹太复国主义的复国最为艰苦卓绝。其余的复国,则多半为从殖民者手中夺回。但是,如中国这样的有悠久国家历史传统的国家,则仅得先机。受益无穷。强大的民族合力,强大的共同的历史传承,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让这个民族长期稳定发达,虽有聚散,虽有合分,但终能重归一统。这一令他国羡慕的结局,盖源于重农抑商。
为什么要重农抑商?为什么商人不反抗,或者说很难造成有影响力的反抗?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士农工商,这样的阶级顺序在三千年以来的历代王朝中,一直都是基本国策!
从地理上来看,我们处在东亚最适合农耕的肥沃土地上,东边是茫茫大海,南边是热带丛林,西边是高原雪域和茫茫大漠,北边严寒荒无人烟!
这样就造成了我们相对封闭的环境,没法扩张的太远。
二、从文明发展上来看。更由于文明的差异,我们即使做到了像郑和下西洋那样,也得不到任何物资交流。那些土著,有什么商品能与我们交换呢?虽然,也有丝绸之路,但远远不足以形成全国的商业模式。
三、从农耕文明及古代的生产力来看。
古代的生产力太低,必须优先保证基本的温饱问题,才能发展其他商业活动。
而且,我们掌握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二十四节气可以有效的指导什么地方在什么节气种植什么作物,这样就会形成正向加强,百姓及上位者越来越重视农耕。
四、从上位者安定天下的长治久安来看。
只要百姓能够吃饱饭,谁还会造反?为此,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安民”,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赈灾救民等等。
五、从治国大道上来看。必须重视农业。
管仲的著作《管子》里说,道出于一孔者,其国必霸;出于二孔者,其过必强;出于三孔者,其国必危;出于四孔者,其国必亡。(原文忘记了,大概是这个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作为统治者,国民如果只有唯一的上升通道,国家必然形成强烈的竞争和活力,人人争先恐后,为国效力,那样的国家必然会逐渐强大。反之,国民如果有各种各样发家致富的方式,国家就不会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必然会危险了。
从管仲的这句话来看,是非常适合古代中国的。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奖励农耕和战争,大秦子民要想获得晋升,要么拼命杀敌,要么拼命农耕!有才学的士子除外。
《道德经》上也说,天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历代王朝都是深刻明白这个道理的,说白了就是要控制贫富差距,一个商人,即使富可敌国,也一样出于社会的底层,如果你能修桥铺路、造福一方还会得到百姓认可 如果为富不仁,只能千夫所指!
六、从商人的逐利的本性来看。
吕不韦与他的父亲关于投资回报的讨论,相信大家都看过,果然,吕不韦青出于蓝胜于蓝,通过投资一国之君,直接坐到了丞相的位置,长期操控朝政,后来就有了秦始皇的崛起,吕不韦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得善终!这就成了反面教材了!
说了这么多,古代虽然一直重农轻商,但同时也是掌握着分寸的。
第二个问题。商人逐利,既要财富,也要生命!既然上位者那么一清二楚,时时刻刻防范于未然,商人不到迫不得已,谁会造反?
不过,例子也是有的,如吕不韦编辑《吕氏春秋》称一字千金,他已经高居丞相了,还想着流芳万年,编书就是树立权威。
又比如,黄巢起义,黄巢一族,本来就是当时的巨大盐帮组织,他的起义直接葬送了大唐!
又比如,明朝的晋商,勾结关外异族,前方将士无粮无响,这边晋商盆满钵满!
古古代重农抑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业税,而不是商业说如果人人都去农农重生,那么国家的税收就没有了着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也很难维持,更重要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其实是在战国时期,秦国首先提出来的,当时之所以提出这一条政策,其实和秦国当时的国情相关。秦国当时完全是一个战争动员体制,这时候的秦国最需要的是税收的支持,如果他没有足够的税收收入的话,他也很难继续向外扩张,完成一统天下的志向,因此必须重农抑商。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商人有钱不反抗,你怎么知道商人不反抗?在明代的时候,朝廷曾一度出现买官卖官的现象,在当时就有很多商人通过买官卖官的制度,从商人的身份变成了官员,他们的身份地位得到了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商人在反抗重农抑商的表现。
重农抑商的传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时候形成的。
对于农业社会来说,重农抑商是有多重好处的:
1、生产力有限的情况下,粮食是根本。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实力,归根究底是人口和土地,有了土地才能种粮食,有了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人。有人有粮,在冷兵器时代就是强大的战斗力。秦国奉行的耕战传统就是如此,好好种地,好好打仗,这是秦国强大的根本。
2、人口依附于土地,有利于整体社会结构的稳定。古代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那么就会带来秩序的混乱。一大批的流民就会失去管控,进而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动荡。古代的社会历史,除了少数读书人流动之外,大部分人终身都是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基层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的当地的宗族势力。人口流动往往是因为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得已进行迁徙。
3、商人的财富其实很难保有,尤其是一些巨富。明朝首富沈万三,汉朝邓通,他们都曾经富甲一方,甚至比皇帝还有钱,但是只要一道诏书,顷刻间就化为乌有。商人有钱,但是没有势力,真正的势力都在官方,无论是军队,还是政府机构。商人空有钱,而没有话语权,巨大的财富又极容易被人觊觎,所以很多首富的结局往往不好。
农业时代的法则不适应后来的工业时代,这就是我们曾经落后的原因。
古代生产力低下,看天吃饭严重,如果不进行耕种,就如同游牧民族一样,经常需要南下掠夺,但是我们中华文明不一样,本身四周没有能够去掠夺的对象,就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很简单一个道理,有饭吃谁愿意去搞事。
商人在古代不受待见也是正常的,因为商人的本质就是赚钱,并且赚钱的道理也很简单,低买高卖,古代特别容易遭遇粮食危机,商人们就会大肆收集粮食,然后囤积,等待时机高价卖出。
想想当年的蒜你狠,你就知道如果当时缺的是粮食,那我们平民百姓还吃得起饭吗?
而且我们要站在古代统治者的方面去想,鼓励人们都去耕作,增加粮食收入,还是鼓励商业,让商品流通?
从字面看,好像哪种都可以是吗?
其实不然,现在很多人都误以为西方超越东方是由于西方鼓励商业发展。
事实上,从我个人认为来说,西方能够在短短时间内拉开我们中华文明一大截的原因是由于西方莫名其妙点开了科技树的原因?是不是有点魔幻。
就目前来说,直到现在农业生产依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想想遭遇粮食危机的时候,钱重要还是粮食重要?
社会稳定是要钱还是粮食?
商人为什么不反抗?
首先,商人阶级太少。
第二,有钱不代表着有权,古代发工资都是粮食多少多少石。
第三,商人阶级是遭人唾弃,没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