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美国的航母作战理念可谓是“歪打正着”,因为和日本“必须击沉”的作战理念不同,美国的作战理念是只需要重伤就可以了,所以日本为达到“击沉理念”就只装备了250公斤的航空穿甲弹,虽然这种穿甲弹对付战列舰和航母穿甲能力比较足,但是装药量少,爆炸威力有限。而美国本着“重伤理念”所以其携带的炸弹是普通的1000磅(452公斤)GP通用航弹,虽然这种同样航弹只有不到日军穿甲弹的2倍,但是装药量确认日军航弹的6倍,虽然对付战列没啥用,但是对付没有假的飞行甲板威力却是杠杠滴。
在1921年到1925年这段时间美国海军反复进行空中轰炸军舰的实验,最后美国海军得出的结论是,未来战列舰经过装甲强化结构细分,在面对空袭威胁时并不会有致命的危险而损坏,海军航空兵没有必要承担击沉敌军战舰的任务,只需要将他重伤然后交由战列舰编队上去收人头。这一案例有点类似围攻俾斯麦那场战斗。所以美国开始建立脱离战列舰的航母编队。所以就是抱着这样的作战理念,美国的俯冲轰炸机性能要比鱼雷攻击机好,而且航母搭载俯冲轰炸机更多一点,而日本正好相反,日本的鱼雷攻击机性能要比俯冲轰炸机好,而且日本的舰载机搭配时鱼雷机会更多一点。
沃和亚特兰大级巡洋舰放弃反舰能力而专注防空是“歪打正着”一样,美军的航母作战理念在当年可以说是下下策,但是最后造化弄人,这以前的下下策到最后却变成了上上策。根据实战来看,在海战当中,很多航母并不是直接被击沉,而是被击中并起火,最后烧到失去修复价值而让己方发射鱼雷击沉的,和日本的许多航母就是这样成的,其中就包括了在中途岛当中这艘沉没的航母其中就有三艘是自己人击沉的,后来这也就成就了雪风亲王的大名。所以航母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表现确定了其在海军中的绝对地位,并取代了大炮巨舰,从此航母的时代真正到来。
说到理念,美国海军的作战理念是什么?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前,英国地中海舰队就攻击过塔兰托军港。但是都把这次行动看成一次战术行动。而没有据此改变海军的作战战略,改变舰队编成结构。就是日本也只是把偷袭珍珠港作为一次战术行动。海军继续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美国在珍珠港损失了大部分先进的战列舰。最新的北卡罗莱纳级刚服役,一战后的战列舰科罗拉多级、田纳西级、宾夕法尼亚级、内华达级悉数沉入海底。除了科罗拉多号因大修幸免以外,新墨西哥级被调往大西洋中线巡逻。老旧的烧煤战列舰纽约级参加大西洋护航。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在太平洋可以集中的战列舰有北卡罗来纳级2艘,新墨西哥级3艘,科罗拉多级1艘。而日本有10艘战列舰,大和级也已经服役。长门和大和的航速都有26节,扶桑和伊势也有23节,超过美国的21节。只有北卡罗来纳级达到28节的较高速度。金刚级改装后航速有30节。美国战舰落在下风。
和日本仍然倚仗战列舰决战不同,美国已经无法依靠战列舰抵挡日本进攻了,南达科他级也要1942年春以后才能陆续服役。而且航空母舰的远程打击能力让美国人明白了战列舰不是航母的对手。这是思想上的转变,是全体一致的转变。而日本并没有产生这种认识。信浓号战列舰要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才开始改建为航空母舰。云龙级航母也是在中途岛海战后开始建造。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就在研究巡洋舰改航母,而且已经订购了11艘埃塞克斯级航母。珍珠港事件后,加速了建造和改装。一年后埃塞克斯号就服役了。独立号在一个月后服役。
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海军把作战核心从战列舰转变为航空母舰是很快的,不拖泥带水。既是缺乏物质条件——战列舰严重不足,也是观念上早有准备。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只增加了订购两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其余的主要是在1942年瓜岛战役时期。
尼米兹手中掌握的航空母舰几乎是美国的全部,有约克顿号,企业号,莱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大黄蜂号,后来的黄蜂号。突击者号速度太慢,一直留在大西洋。当然损失也是惨重的,六艘中沉没了四艘。美国人没有为了保护船而不出海作战的时候。
美国同时在后方研究航空母舰的编组和作战的关系,最终组建了庞大的第38/58舰队。
战后美国海军的实力大到其他国家的总和有余,如果发生海战,也是以美国为主,美国的作战理念自然就是海军作战的理念。和美国海军作战只能按照美国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理念存在。想不先进都不可以,实力不允许。
所以即使是苏联,海军的发展建设也是针对美国海军的作战方式,想方设法去破解。中国的飞潜快也只能是抗登陆作战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海军的袭扰,并不是争夺制海权的作战。大陆海军只能在领海范围左右活动,而台湾的海军可以到金门马祖活动,可以派遣小股敌特骚扰,大陆没有能力派出兵力到台湾岛骚扰。这就是海军指导思想差别决定的军队建设差别。解放台湾只能是一句口号。
其他欧美国家的海军实力也不足以撼动美国的地位,只能根据美国的作战理论指导作战,配合美军作战。要想享有制海权,只能按照美国海军的方式组建。没有第二种可能。如果说有海军作战理念,也只有美国海军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