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是北极草原的老大,整个北极草原是它们“旅鼠帮”的天下,它们虽然个头很小,但数量众多,既把北极草原搞得乌烟瘴气、死气沉沉,又肩负起为比它们大得多的动物提供口粮的重要任务———狐狸、鹰等离了它们便活不下去。 大概3到4年,旅鼠的数量就会发生大爆炸。它们的生育速度实在太快,比人类快得多,一胎最多可以生20只,20天就可以成熟。一对鼠男女如果从春天开始致力于生育大计,到秋天就会制造出几十万个后代。 每隔3到4年,旅鼠的数量就会大到把草原上可食之物全部吃光的程度,这时,它们得考虑子孙后代的事了,如何消除过剩的数量呢?这时,旅鼠们会摇身一变,颜色从原来的灰黑色忽然变成鲜艳的橘红色,暴露出自己的所在,引来天敌为自己举行腹葬!这时的狐狸鹰隼们过上了好日子,天天吃饱了睡,睡好了吃,但无论它们怎么努力,还是无法大规模降低旅鼠的数量。 无奈之下,旅鼠们集合起来,几十万、上百万地成群结队,开始了一生中最悲壮的旅行。风萧萧兮北极寒,旅鼠兮一去不复返!它们铺天盖地,向大海拥去。前面的旅鼠逢水架桥:以肉体填平小河、池塘;后面的旅鼠踏过同类的尸体继续前进。这支悲情队伍来到海边之后,连遗书也不写,仪式也不要,便视死如归地跳下大海,几百万只旅鼠像座小山似的在水里翻滚……旅鼠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这种死亡之旅。 美国科学家用营养恢复学说来解释旅鼠的自杀,当鼠类数量达到高峰时,植被因遭到过度啃食而被破坏,食物不足、条件恶化,于是它们只好留下少数繁衍后代,其它便统统自杀。在地球上,有意识地去自杀的动物极少。人算一种,旅鼠算一种,还有一种是北极狐狸。 旅鼠会沉入大海;狐狸会在数量多到威胁生态平衡时,生一种叫“狂舞病”的怪病,疯狂地载歌载舞,直至累死为止;而人类呢,只会因个人的绝望自杀,没有人会为生态平衡而自杀,更不曾有一群人为了生态而像旅鼠一样地去投入大海。 但人类是地球上增长速度较快、消耗资源最多的物种,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被吃光用光烧光,而人口的速度还在高速增长,是不是也会像旅鼠一样呢?当然不会,人是万物之灵,智慧高到能够研究出物种的数量增减与自杀原因,想来自然也有办法控制人口数量,给后人留下一片自下而上的空间吧?
旅鼠为什么会集体投海自杀?这是当地人始终弄不清的一个问题。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找到旅鼠集体投海自杀的缘由,然而,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归纳人们的研究成果,大体有下面几种说法:旅鼠集体跳海“自杀”,可能与它们旺盛的繁殖能力有关。旅鼠除了分布于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在众多的旅鼠家族中,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行为。所以,人们推测,由于旅鼠繁殖力太强,使旅鼠丧失自己正常的生存空间,过多的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居住条件,一部分旅鼠只好迁移他乡。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都比现在窄得多,因此,那时候的旅鼠完全可能游过大海,到达彼岸;建立起新的生活居住区。这样长此以往,旅鼠集体大迁移,已成为挪威旅鼠的本能;代代相传。然而,殊不知,时过境迁,今日的挪威海和北海海面,均比过去宽多了,而挪威旅鼠迁移的本能依然保留着。但是,这一说法,也不能完全解释旅鼠的行为。例如:人们注意到在某些时候,旅鼠也向北迁移,跳入巴伦支海和北冰洋,如果按照前面提出的理论,说明许多年前在巴伦支海的北面也曾经有过陆地,否则,旅鼠向北迁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不久前,前苏联的科学家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根据近年新获得的资料,他们提出,在1万多年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上的浮冰曾冻结成厚厚的经久不化的大冰原;南来的风又把西伯利亚和北非的大量沙土带到了冰原上,从而在冰面上沉积了一层厚达数米的沙土层。飞鸟则带来了植物的种籽。于是,在北极每逢夏季,冰原上仍是草木青青,一片生机。猛犸、北极牦牛、北极羚羊等许多适于寒冷气候的动物四处可见,各种鼠类包括旅鼠在内也有可能在这块冰原上生存。科学家们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还找到了证据。位于拉普帖夫海和右梅尔半岛以东的利亚霍夫群岛的一些小岛,就是由冰构成的。只不过是,时过境迁,气候变化,当年巨大的冰原已消失、崩解,留下的只是一些仍保留当年冰原信息线索的小岛。据此,人们有理由确认,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当年曾经存在过的冰原。当然,不同意上述观点的人则认为,前面提出的理由不能令人信服,有些牵强附会。要想进一步说服人,还需研究者提出更为充实的证据。这部分学者认为旅鼠集体投海自杀就像屡有发生的鲸类自杀一样,可能与一种目前尚不明了的纯生物学机制有关,与北极冰原是否存在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