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的领土法理基础上来看,清朝的皇帝不仅是中原的皇帝,还是蒙古的大汗。清朝获得这两个头衔,都有严格正规的程序,有着合法性。
从皇太极开始,每个清朝皇帝都有蒙古各部的大汗。所以,清朝皇帝有权力征发蒙古各部当兵打仗。而从顺治在天坛祭天开始,清朝就开始为明朝修史,自认正统,且得到了很多汉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因此,清朝自成立以来,就领有蒙古地区、传统汉地的领土的法理基础。
(清朝获得了满、蒙、汉的正统)
当然,清朝皇帝做的蒙古大汗,一开始只能管到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早就不听蒙古大汗的话了。不过清朝也没有花很多力气就拿下了漠北蒙古,原因就是漠西蒙古准格尔部的逼迫太甚,导致漠北蒙古三部大汗导向清朝,承认了清朝的统治。从葛尔丹开始,漠西蒙古与清朝争夺法统,一连打了80多年,直到乾隆中期才把准格尔部彻底摆平。
不过,清朝与准格尔部的战争不能算是国际战争,因为准格尔部早在顺治年间就已经投靠清朝了。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葛尔丹是向清朝称臣的,也向康熙进贡过物品。在青海地区的固始汗也是在同期向清朝皇帝表示效忠,所以清朝在青海、新疆等地用兵,是在收复故土,平定叛乱。
关于新疆的重要性,后来的左宗棠曾经有过清醒的认识。他说(大意):“新疆若失,蒙古不保;蒙古不保,河西不安;河西不安,山陕不宁;山陕不宁,京师震动。”当初清朝卯足了劲要把准格尔干掉的原因,是准格尔部在西北地区已经成了一霸,而且葛尔丹还心比天高,要攻下北京成就成吉思汗一样的伟业,这就是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
(准格尔帝国与清朝争夺正统)
准格尔部被击退后,他们退出了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可是他们却不甘心失败,在青海、西藏地区发展势力。后来策旺阿拉布坦派了6000名士兵进攻西藏的固始汗,占领了拉萨,等于又起了事端。作为西藏的领主,清朝不能坐视不理。康熙派兵进藏平乱,可是第一次出兵却失败了,被准格尔部伏兵击败,全军覆没。
当时清朝的国防重心是在北方的蒙古和俄罗斯,康熙的议政大臣们以西藏人口稀少、路遥地险、山高岭峻、地瘠民贫,是“蛮荒之区”,建议皇帝“惟行看守”。让西藏管好自己不生事,让水深火热的西藏自生自灭。康熙皇帝一槌定音,他说:“西宁至四川、云南,皆系土番,俱是一类,倘藏地被策零敦多布占据,则藏兵即是彼之兵丁,而边疆土番,岂能保全?”
康熙对于西藏地区是有清醒认识的,西藏不保,不仅被征服的藏军会认贼作父反抗清朝,更会引起其他非汉地区独立的连锁反应,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这也为后世处理边疆离心问题提供了借鉴。
(清朝前期的版图)
所以,清朝在调整战略后,再次卷土重来,派遣大军进藏,击败准格尔部,并且在西藏当地驻军,设置驻藏大臣,把西藏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所以,清朝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对外扩张?其实并不然,清朝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有着充分的法理依据,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的军事行动,并非是扩张土地。在清朝搞定准格尔部时,哈萨克地区曾经派人向清朝皇帝表示“求归附”,在雍正时期的菲律宾当地政权也表示“求归附”,清朝皇帝都选择了拒绝的态度,这就说明,清朝的军事行动与沙俄不一样。
清朝前期,坚决维护国家统一,说到底还是为了奠定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清朝毕竟是少数民族政权,而且是人数很少的满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小兵临大国,为了拉人壮胆,把蒙古人也捎带上。可是,面对着有着几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华夏大地,清朝皇帝还是如履薄冰,所以,清朝皇帝的家教一般很好,他们从小都接受了严格的帝王之教,比较少有明朝那样的无赖儿郎。
雍正皇帝在登基后对汉人士大夫中的不合作分子还写了一个自白书《大义觉迷录》,里面雍正颇为委屈地说,夷狄之君能行中国之法,创下的伟绩比起汉人王朝的皇帝来也不逊色,甚至做的还更好,那凭什么我就做不得中国皇帝?
(被乾隆禁毁的《大义觉迷录》)
这番自白,说明了清朝皇帝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他们要通过打造成盛世,来塑造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所以,清朝前期的皇帝都十分努力上进,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即便是在抗清最激烈的江阴,到了乾隆时也逐渐放弃了满汉之防,一些士子也参加了科考,与清朝算是实现了和解。
不过,清王朝的合法性一直都不算太稳固,当清王朝不能保护国民和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时,遍地的起义烽火最终埋葬了这个王朝。当清王朝灭亡后,史官在编修《清史》时,循惯例找一些殉国的事件来证实清朝统治已经获得了合法性,结果翻来翻去却没有一个。这在以往的大一统朝代中,也算是一个怪例。
感谢邀请。
清朝并非穷兵黩武的扩张主义,因为清朝开疆拓土的战争基本都是建立在维护本土安全的基础上。
清朝开疆拓土的战争向来是建立在国库存银的基础上,轻易不扩大化,因此避免了对内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这个特点在清初和清朝中期非常明显。清初康熙为了平定三藩之乱不惜加税,但是在对外开疆拓土的时候,比如同沙俄争夺黑龙江流域以及三征准噶尔都没有轻易将战争扩大化,共同点都是见好就收,点到为止。
而清朝中期,也就是乾隆年间,清朝达到了全盛,而且这个全盛是中国古典时代的全盛,国库存银长期维持在六千万两之巨,因此乾隆有实力去进行大规模开疆拓土。
因为清朝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是一个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局面,所以清初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生产,重建社会秩序,而非大规模开疆拓土,而且实在也没那个条件。
这一点康熙就做的非常好,都说康熙是千古一帝,这是因为康熙对内一系列施政都是以恢复经济生产、调动老百姓劳动积极性为主,而且康熙对兴建公共工程,一来是清朝皇家工程民工都是有偿劳动,二来是通过原料采买等手段将货币都放到市场,促进商品流通,进而活跃商品经济。
再者,康熙以及雍正父子还对部分政策进行调整,比如康熙朝后期推行的摊丁入亩以及雍正朝推行的官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等,极大的缓解社会矛盾,还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因为清朝只向土地要税,不再向人头征税,与此同时还促进了人口流动,进而带动工商业发展。
这一切都为乾隆朝的全盛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成就了乾隆。乾隆并没有躺在祖父和父亲给自己打造的温床上,而是在康熙和雍正的基础上向前迈了一步。
这时候清朝才开始大规模开疆拓土并,并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以及对内的改土归流对帝国进行巩固,明确了帝国边界走向,奠定了中国历史范围以及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
从国土安全的角度来说,清朝得地缘环境可谓是非常差,因为清朝周边存在多个强权以及不确定因素,比如说准噶尔汗国、沙俄、缅甸贡榜王朝以及喀尔喀、西藏、台湾等地,而且境内还有三个藩王以及大量的土司领地,这些都是威胁清朝国土安全得重要因素,同时清朝也面临着古典时代最严峻的挑战。
但是清朝先后解决了三藩、平定台湾、吞并黑龙江流域、征服了蒙古和天山南北,并开拓了青藏高原,同时对内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是结局堪称完美。因为如果清朝不去争夺,而坐视其他的强权开疆拓土或者是被别人征服,那么势必会危及到清朝本土的安全,比如台湾正式威胁清朝东南沿海的安全;准噶尔争夺蒙古的宗主权不仅威胁清朝对蒙古的统治,还威胁到了清朝北部边界的安全;而沙俄东扩以来一直对蒙古和黑龙江流域虎视眈眈,如果清朝不争夺黑龙江流域,那么俄国在黑龙江站稳脚跟就会威胁清朝东北方向的安全,而坐视俄国侵吞蚕食蒙古又会让清朝北部边防极为被动。
同理,清朝灭亡准噶尔、征服天山南北,也可以让帝国获得西北方向的战略优势,同时也获得了地缘上的优势;征服青藏高原可以帝国在西南方向上化被动为主动;对缅甸贡榜王朝的战争不仅稳定了云南方向的边界走向,贡榜王朝还被清朝打的开始衰落。
综上所述,清朝因其一系列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把古典时代的经济生产力推向了顶峰,完美的避免了历朝历代因为战争而导致国内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激化的老问题。而且清朝还能一边开疆拓土一边蠲免,不完全统计,清代诸帝蠲免税款达到了四亿两白银(因为我只统计了康熙和乾隆得蠲免数据)。
同时,清朝的强势也把列强侵华的时间延迟了两百年,长期同清朝进行经贸合作,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撕破脸皮。也因为清朝国土广袤、人口众多,列强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去消化这个大帝国,因此中国才能在近代维持主权独立。因此,不得不佩服清朝统治者的战略眼光。
全文完
清朝面对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比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恶劣一些。所以清朝绝不是喜欢扩张,清朝是以攻代守,一切扩张基本上都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比如,清朝两次在雅克萨对垒沙俄,以武力为后盾,把对方逼上谈判桌,以便获得对黑龙江流域的控制,保证帝国东北方向的战略主动。
比如,面对准噶尔,则是积三世之功以灭之,其中不乏雍正朝和通泊那样的惨败,但也仍旧矢志不渝。因为准噶尔确实是国家安全的一大威胁。如准噶尔不灭,西域、蒙古、西藏都永无宁日,整个西北西南都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清朝也无法获得西北方向的战略主动。所以,对于准噶尔自是除之后快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灭掉准噶尔,也断了沙俄企图借准噶尔蚕食清朝西北和北部边疆的念头。
而平定大小金川、征缅、征廓尔喀等战役虽然打得不够漂亮,又有穷兵黩武之嫌,但却真的不得不打,因为云南、四川、西藏是帝国的西南屏障,关系到国家安全。
而且清朝的所谓扩张一般都会考虑国家财政的情况,不会穷兵黩武。清初康熙、雍正年间,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主,只要不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就不会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而到乾隆年间,国库存银激增,清朝这才敢豁出去打几场富裕仗。也正是打了这几场富裕仗,基本扫除了清朝各边疆地区的隐患,巩固了国家安全。
此后,除了稍后浮海东来的西方人,谁也无法再威胁到清朝的国家安全。
与其说清朝喜欢扩张,还不如说是满族八旗贵族集团建立大一统的大清封建王朝统治的必然需要。
兴起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清,在开始挥师关内觊觎中原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各种措施,与毗邻的蒙古族完成了政治上的结盟和联姻。问鼎中原后,广大的漠北草原地区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清朝的版图。
同样为了彻底整合分裂出去的西蒙古部,清朝又兼并了本就是华夏土地上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打通河西走廊,进军新疆,广阔的西北部地区亦重新纳入中国又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之下。哪里是什么扩张?!
至于清军派兵平定三藩之乱,把南方及西南云贵川收复——这不明摆着是中国的“家丑”、内部事务么?!也不能说明清朝喜欢什么扩张呀!
接着我们来看看台湾的收复:
清朝初期,澎湖台湾处在明朝遗臣郑成功家族统治之下,因此收复台湾也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683年7月,康熙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军2万人,230余艘战船,一举歼灭明郑军主力,逼迫郑氏家族王朝投降,结束其在台湾22年的统治,清朝正式统一了澎湖台湾;并设立一府三县治理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可见,台湾成为清朝领土也谈不上扩张,只是收回而己!
最后说一下西藏。十七世纪中叶,富有政治才能的达赖五世,借蒙古可汗之兵打败藏王,建立了政权合一的达赖喇嘛政权。达赖五世随后于1652年主动进京朝觐,接受清朝的册封。达赖五世死后,清廷派兵驻守拉萨等地,并选派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治西藏。
综上所述,说清朝喜欢扩张并不符合史实,顶多就是一种争气的表现,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世代打拼而来的原有江山!
清朝喜欢扩张是假象,跟大多数朝代一样,清朝对疆域大小并没有执念。有人就要反驳我了,难道清朝的诺大疆域是充话费送的?仔细观察清朝大规模扩张的节点,你会发现清朝的疆域很多是“被迫”扩大的。且听尔朱少帅为您分解: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吞并漠南,这都是为了族群自保的同时壮大自身实力。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动机何来?他可没想着去掀翻明朝,最开始女真、蒙古部落混战,仅仅是为了争抢“敕书”。
这“敕书”是干嘛的?就是能够跟明朝贸易的凭证。明朝给女真、蒙古各部落都发放了“敕书”,但是多寡不均,查验不合格。
“敕书”多的部落,就能够通过跟明朝贸易吃香喝辣。于是“敕书”成了女真、蒙古部落的“屠龙刀”,为了抢夺“敕书”杀人越货成为常态。努尔哈赤终于将全部1499到道“敕书”抢到手。回头一看,咦!不小心统一了女真。
这时明朝发现不对劲了,怎么来来往往朝贡贸易的就这一拨人?明朝这才知道,努尔哈赤尾大不掉,这贸易制裁就开始了。努尔哈赤辛辛苦苦、头破血流抢来的“敕书”成废纸了,这才跟明朝干了起来。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爷俩做梦都没想到能“入主中原”,他们跟蒙古俺答没区别,就是掠夺财富和人口。
多尔衮入关这真是天上掉馅饼,比充话费送领土都运气好。多尔衮本想趁着明朝有难,入关捞一笔,能捞多少算多少。谁曾想吴三桂主动来投,李闯又不给力,小战一场,李闯王就仍下京城溜了,满清八旗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入主紫禁城。
历史上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有一个算一个,有谁比顺治入主中原更省事的?
多尔衮也没想着能呆多久,没想到那些个汉人奴才吴三桂、耿仲明之流太给力了。汉八旗所向披靡,各省几乎是望风而降。没办法,老天要给满清一个江山,多尔衮和顺治也不矫情了,接着呗。
顺治到康熙也没多大野望,就是想着把这江山坐稳喽。折腾来折腾去,各种打击反清复明,各种平叛,还是基本在明朝之前的地盘上。
西域和漠北是怎么纳入清朝的?本来准噶尔和喀尔喀都是作为藩属存在的,藩属和上国相安无事,就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谁知道噶尔丹不安分,带着准噶尔骑兵一下子扩张到喀尔喀,还继续南下,都干到长城边上了,康熙不得不反击。
从《尼布楚条约》就可以看出,康熙对疆域没啥执念,随便一划拉,外兴安岭以外就跟清朝没关系了。康熙跟喀尔喀蒙古“多伦会盟”的初衷,顺手拿下漠北,也是为了对付噶尔丹。对于准噶尔打服就行了,也没想着要把人家领土占领。
到了雍正时期,准噶尔还是折腾,雍正浅尝辄止打了一下,打不过,签合约就了事了。和硕特蒙古搞事,雍正就派年羹尧到青海平叛,这才顺手收了青海和西藏。
乾隆也没想着扩大疆域,准噶尔、大小和卓都因为挑事被灭掉,乾隆顺手也就占领了新疆。打退喀尔喀入侵之后,乾隆又顺便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对缅甸发动战争,那也是缅甸挑事。
看吧,清朝几乎没有为了领土而发动对外战争,就是在平叛过程中,无形中把明朝羁糜统治的区域改成了直营而已。
直接上观点。清朝其实并不喜欢扩张,提问的同志对清的领土逐步扩大的情况有所误解,仿佛把清朝塑造成了像沙俄一样四处占地的侵略者。不过有这种误解也并不奇怪,因为西方的“新清史”学派试图将清朝领土的扩大与近代帝国主义拓展殖民地的行径等量齐观。然后经过歪曲,并进而否定新疆、西藏属于我国固有领土的法理依据,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这点望国人警惕,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就是由历史学家汪荣祖先生主编的《清帝国性质再商榷》一书,里面系统的反驳了新清史的谬论,价格不贵,篇幅不大,大家可以看一下。就是这本????????,并附其总结新清史的观点。
当然,部分同志可能觉得看书太麻烦,也可以看看这位先生的视频,当然我与其素不相识,刷到了,觉得他总结的好,也就推荐给大家,更生动的了解啥叫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注意:清朝非中国王朝也是“新清史”学派的论调)
【为什么日本英美最喜欢说清朝不属于中国历史?意在分裂中华!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eRxrcLM/
言归正传,清朝并不喜欢扩张,与西方主动的恃强凌弱瓜分殖民地以及俄国东进,其性质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再强调一下,清朝属于被动的战略防卫性质的边疆推进和近代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有很大不同。
清朝之所以在康、雍、乾三代致力于掌控新疆、西藏、青海,是有国防需求的,就比如说新疆,为了确保内地的安定,就有在战略上控制天山南北的需要。若是新疆一失,对于我国来说,就有整个北部、西北部边防如多米诺骨牌坍塌式的危险。这一点晚清名臣左宗棠已经叙述的很清楚了。
《清史列传·卷五十一》: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蒙古不安,匪特甘、陕、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而对于清初来说,西部的边防形势是相当恶劣的,因为在中亚由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为核心的准噶尔汗国正在强势崛起。卫拉特蒙古的前身就是明时瓦剌部,后被东蒙古的达延汗巴图蒙克率众赶到天山北部。到明亡后,可以说是与清朝平行崛起的强权,当清朝入主中原时,它也在西部四处兼并,实力不断上升,“顺治中,王师方定中原,未遑远略,于是厄鲁特吞噬西北,日渐强大”。
直到噶尔丹时期,准噶尔汗国实力又进一步提高,不得不说此人颇有雄才,他率兵南下,“攻破回子千余城”,吞并南疆,染指青海、西藏,西北沿边蒙古相继归入噶尔丹麾下,成为了附庸,其势发展迅猛,与清廷几有相抗之势。而从史书看来,其雄心壮志,并不仅限于此,他要的是重新恢复大元帝国的荣耀。
据《秦边纪略》记载,噶尔丹对入主中原蠢蠢欲动,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就有入主中原的意图,“是时诸夏有滇、黔变,秦蜀间蜂起,嘎尔旦谋所向”,在康熙二十二年接待清朝来使的时候特别关心了一下三藩之乱有没有平定,“闻中国有寇贼,今已平定,信乎?”,真可谓是来自狼的问候。
他还用内地的财物刺激部下入主中原的斗志。
而他那些依附于他的蒙古部落首领憨顿、麦力根黄台吉、怀阿尔赖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都希望在与中原朝廷对抗中分一杯羹。
《草原帝国·第十五章》:噶尔丹现在的目标是重写成吉思汗国的史诗。他激励所有蒙古人去参加夺取满族人(这些暴发者的女真族祖先们曾经被成吉思汗打倒过)的远东帝国。“我们会成为曾经由我们统率的那些人的奴隶吗?这个帝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产 !
一个雄心壮志的人带着一群雄心壮志的人大砍四方,这江山你爱新觉罗坐得,我绰罗斯·噶尔丹凭什么做不得?《秦边纪略》作者梁份曰:今天下可患者,独西夷也。西夷之患,必始西陲。
而清朝一开始对管控青海、西藏、新疆可没有什么兴趣,面对噶尔丹的扩张,清朝在显然知道的情况下,表现得极其保守。总而言之,就是这个守边自保为宗旨,能不生事尽量不要生事,所谓“务须令其坚立信誓,不许骚扰人民,仍整饬我军,严加防护”。可以说清廷对噶尔丹并无想法。
但有些时候你不去找麻烦,不意味着麻烦不会来找你,就比如说噶尔丹的胃口也是在逐步扩大的,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统一全蒙古。于是在康熙二十七年,侵入喀尔喀蒙古。面对噶尔丹的攻势,喀尔喀蒙古三大部全线崩溃,逃入清朝治下的漠南蒙古藩部,寻求避难,风头正盛的噶尔丹无视清廷的调解继续南犯,侵入了清朝管辖下的漠南蒙古的地界,并进而在乌尔会河之战中大败清军2万余人,直至乌兰布通,离京师只有700里,搞得京师戒严,米价腾贵。
《广阳杂记·卷一》:辛未春,戛尔旦提兵忽抵西口,京师戒严,每牛录下枪手派至八名,几于倾国矣。城内外典廨尽闭,米价至三两余。
注:在相同时代,我可没见过哪支生活在西伯利亚原住民干到了离莫斯科或圣彼得堡700里处。
到了这种火烧屁股的时候,清廷才对噶尔丹大规模动兵,自卫性质极其明显,而此后更是以防噶尔丹卷土重来为目标打击噶尔丹,毕竟两者是竞争关系,噶尔丹一天没死,康熙也睡不踏实,“夫烈焰弗戢,必将燎原,积寇一日不除,则疆圉一日不靖”。
而在之后,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的领导下重新崛起,继续挑战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率先发动了对清朝的攻势,进犯哈密。随后其派将策凌敦多卜入藏,占领拉萨。这又严重威胁到了清廷边疆的安全。
首先,从军事地理上看,西藏紧邻青海、云南、四川,乃三地之屏障,“苟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
其次,西藏乃格鲁派黄教圣地,对整个蒙古宗教号召力巨大,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就是被西藏方面封为宝权大庆王。一旦让准噶尔汗国控制西藏,其势必将拥有雄厚的宗教号召力,这肯定是对清廷“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政策有着巨大的威胁。
是有康熙末年派兵入藏保卫黄教之事。
而在灭亡准噶尔汗国之后,乾隆皇帝仍然不想派驻机构进行管理,意图把将厄鲁特从统一状态重新划分为四部进行自治,“朕意将四卫拉特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直到阿睦尔撒纳重新反清,乾隆皇帝才新疆设立军府进行直接控制。
而在满足国防安全的目标达到之后就停止了继续扩疆的要求,阻止新疆沿边哈萨克、布鲁特成为清朝臣民的要求,不干涉其内部事务。
《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三》:尔等僻除遐方,非可与喀尔喀诸部比,尔称号为汗,朕即加封,无以过此,或尔因系自称,欲朕赐以封号,亦待来奏。
清朝喜欢扩张?这白来的都不要啊!西方“新清史”说清朝搞殖民扩张?只能说驰名双标要点脸啊!
所以,看了清朝拿下西藏和新疆的过程,你就可以看见首先清朝是被动的,准噶尔汗国不率先实质威胁清朝,清朝估计也无意于争夺新疆、西藏等地。其次,当满足国防安全后,清朝就停下了扩张脚步,和西方殖民者的欲壑难填形成了鲜明对比。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清高宗实录》、《秦边纪略》、《广阳杂记》、《圣武记》、《清史列传》、《草原帝国》、《西域图志》
参考文献:《清帝国性质再商榷》
这样的题目很多人可能真的要嗤之以鼻了,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清朝丢失领土好像比较厉害了,现在怎么说如此喜欢扩张领土呢?
你看晚清四大名臣的前两个,一个曾国藩,一个李鸿章,曾国藩曾被派去处理天津教案,在临出发前曾对人说我要大祸临头,竟然还写了遗嘱。
再看李鸿章,在镇压农民起义时跟慈禧太后夸耀淮军天下第一,但是在阿古柏在西北作乱时,慈禧太后想听听他的意思,他却说淮军镇压镇压老百姓还可以。
与洋人打仗必败无疑,倒不如把新疆等地区割让出去,以宽慰洋人野心,获得中心的保全,晚清的政治气氛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被李鸿章带偏了不少。
领土损失的也不少,众所周知仅一个俄国割占去的领土就在150万平方公里以上,前后丢的有200万平方公里。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只是发生在清朝默契不到一百年的事情,再往前说清朝喜欢领土扩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清朝从明朝手里打下来的领土只有800多万平方公里,当时的北疆包括内外蒙古地区和西北地区,都在蒙古人的控制之下。
是清朝入关后采取与蒙古人合作才兵不血刃的取得了这些地方,等到乾隆帝搞完十全武功,也就是不断的对边疆地区用兵包括平叛准噶尔,镇压大小和卓。
在西南地区则是不断对缅甸用兵,这些战争虽然耗费巨万,但不得不说领土的确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商量出来的。
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领土面积在1300万平方公里上下,这是除了元朝以外,中国领土最大的一次,也就是排在了历史第二。
到了晚清丢失掉近200万平方公里以后,进入民国的时候还有1100万上下,至于说现在的960万平方公里,中间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差数去哪了。
这是个历史问题,说不定什么时候领土范围油扩大了呢?当然差数里面肯定有外蒙古,其他的零零散散,加起来差不多就是这个数了。
因此版图范围也是个历史变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中原势力强大时,领土范围就会扩大,力量不强时,则会缩小,也没必要钻牛角尖?
命长点的话说不定就会看到说不定连日本、印度都成为领土的一部分也不好说!
真的是清朝喜欢扩张吗?事实上还是清朝被动的防御,最后把这些领土全部纳入到版图中的,从清朝统治周边领土就可以看出。在康熙时期,是快速把周边领土纳入到版图中的时候。平定三藩之乱后,首先是统一台湾,消灭明郑政权的割据局面。然后北上,击败沙俄,稳固东北边界。三次亲征噶尔丹,击败噶尔丹的东扩势力,清朝就此拿下漠北蒙古地区,领土变大很多。康熙晚年,清军出兵西藏,击败准噶尔军,收复西藏,至此,清朝的版图已经达到上千万的领土。
乾隆时期,把最后的新疆也纳入到版图中。这样,清朝的版图已经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土帝国。但从这些领土来看,它们多多少少都和中原王朝有关系,比如漠北蒙古,在明朝的时候,虽然双方都有战争,但两国贸易常有,明朝也打败过漠北蒙古,让其臣服。其他地区在不同时代,和中原王朝的关系也不一样,比如新疆,汉唐的时候,这里也在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内。
而在清朝的时候,因为各种反叛势力的骚扰,最终还是处于平定骚扰的状态,因为威胁到清朝的稳定局面,对满族的统治有很大影响。比如台湾的明郑政权,他阻碍了东南沿海的发展,清朝不可能由他存在,消灭明郑势力是必须的。又或者是准噶尔汗国,由于噶尔丹东征,不断打败漠北蒙古的部落。他们不断逃到漠南地区,影响清朝边界的稳定,噶尔丹更是想入主中原,消灭清朝,建立一个新的蒙古帝国,这些清朝都不可能坐视不理。
而此时的东亚,两个国家争霸,清朝和准噶尔汗国,他们的仇恨很大。只有消灭对方,才能解决对方带来的威胁,才能保住边疆的稳定,才能有利于统治等,这才是清朝,必须消灭对手的主要原因。如果准噶尔没有东扩,保持在西域地区,和清朝互相来往,他或许能存在更久的时间。但也可能被沙俄吃下,新疆地区有可能变成沙俄的领土,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当清朝把蒙古、新疆、西藏地区全部纳入到版图后,领土基本已经定型,再次扩张,是不可能的了,他极限已经达到巅峰。从被动防御,最后都把这些领土都纳入进来。要说扩张,也没错,毕竟清朝统治者从国家安全出发,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达到扩张目的。从行动来看,清朝更多的是处于后面反击,并不是主动出击。这种情况,称为被动防御,而战争打着打着,就变成了内战。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清朝并没有真正的扩张中国以往历史上的新领土,清朝版图中的内外蒙古、内外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属于中国的领土,只不过是清朝一代将上述地区全部同时纳入中国版图。那么清朝是如何做到的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满族前身女真是半游牧、半渔猎民族,满清统治者同蒙古族联姻,清朝统治者基本上是游牧民族出身。游牧民族不同于农耕民族:农耕只对农耕土地感兴趣,而游牧民族对所有的土地都感兴趣。游牧民族对土地的扩张有着天然的冲动。
其次,清朝皇室在教育上非常严格,在皇帝继承人选拔机制上比较合理。清朝的皇子们从6岁开始就习文从武,接受严格的教育,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由专门挑选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学习四书五经,下午还要练习武艺,上学期间不能与生母相见,这样的教育一直到皇子成年。另外清朝的皇位继承人在挑选中实行择优而取,而不是以年纪的大小来确定。这就使得清朝中前期的皇帝各个都是人中之杰,都是非常的勤政。到了清朝后期由于皇族近亲结婚的原因,导致清朝后期的皇帝在生理上残次的较多,此时的清朝也步入暮年。由于清朝皇室严格的教育机制、挑选皇帝采取择优而取的政策,使得清朝中前期出现了一系列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好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锐意对外拓展领土,他们在位时间占据了清朝一代一半以上的时光,清朝领土的拓展也就是这几个雄主在位时完成的。
最后,清朝入主原后富庶的中原后,采取实行科举制政治拢络汉族上层,使得中原为满清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满族与蒙古族为清朝统治者实行对外扩张提供了优质的兵源。清朝对周边的扩张有充足的物力与人力基础,这远远不是准格尔汗国之类的边缘性统治政权所能比较。这犹如一个人:身上的腰包鼓鼓的,又有众多的帮手,对外就会放心大胆地去做一系列大事。
清朝喜欢扩张?你看清楚了吗?清朝在大统一朝代中可以说是最保守的,从历史发展延续性角度说,清朝没有开拓任何一块新疆域,只是把中国自秦汉开始的帝国扩张,经唐朝发展,元明再发展后形成的融合比较成熟的区域重新统一了起来,而且,这个统一过程主动性不足。
说清朝是不是有扩张,要有比较,要注意时代,要看到中国历史的延续性。当然,秦朝的版图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但岭南是以前周朝以及楚国没有统治过的地方,这是开拓。汉朝版图最大时有六百多万平方公里,当然比清朝小,但是,汉朝是比秦朝多开拓了一倍左右版图的朝代,这一倍左右都是那个时代之前中国人未曾统治过的地方,如西南夷、西域、东北部分地区,而且,汉朝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军事力量所及范围实际上更大,所以,汉朝开疆拓土是向四面八面开拓,所及又是拓荒式的,为中国人版图奠基,中国版图基本架构形成,也确立了汉文明主导东方的秩序。
汉朝灭亡,中国裂变,三国两晋南北朝,但是,历三百多年,北方胡人肆虐,却没有丧失中国认同,北方胡人政权再不是匈奴,他们建立的政权都是汉文明式的,赵、燕、魏、齐、周之类,好似春秋战国北方诸侯国延续一样,鲜卑一度很强大,但鲜卑不称鲜卑,而是称魏、周等。后来经过融合,北周蜕变出隋,隋再蜕变,大唐登上历史舞台。大唐又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版图,西域开拓更远,一度设波斯都护府,在北方建立了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在东北建立了安东都护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护府等。版图最大达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有资料更说一千八百万平方。
经过汉朝开拓,唐朝发展并建立北方系列都护府,北方少民中华文明向心力更强了,也受到了汉文化与科技影响,于是,唐亡以后出现的北方少民政权开始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如辽夏金,也学习汉文化如辽尊儒学,“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更学习汉人科技,如冶炼、造火器等。到蒙元兴起,已经是骑马加汉人军事技术的新游牧人,战争能力超过了之前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人“所以常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于是,蒙元西征一路向西,也在唐朝和亲与苏定方一度打上拉萨的基础上,把吐蕃纳入版图,并向东南亚用兵,所以,元朝也是有开拓性的。
明朝在陆地上基本就是传统的汉唐元统一过的范围了。但是,明朝给力的是,郑和航海,在东南亚海岛建立基地,并一度设立旧港宣慰司达三十年,在东南亚陆地上设三宣六慰一百多年。
现在,我们再看清朝,与明朝比从来没敢远洋过吧?明朝在东南亚设旧港宣慰司,清朝能再去设立十年二十年也好,没有。与汉朝比,清朝是大了,可是那差了近二千年,汉朝是钢铁兵器才开始,清朝则是热兵器已经从宋朝出现以后发展六七百年了。清朝版图没有唐朝累加版图大,即使你说清朝统一时间比较长,可论扩张,那一定是唐朝有扩张性。与蒙元比,蒙元在三代人时间,在十三世纪之内,纵横亚欧大陆,那可以叫喜欢扩张,清朝历一百多年就统一了传统中国曾经都先后统治过的版图,那叫喜欢扩张?
与汉唐元明比较过,我们还可以看下清朝统一的过程,在关外与内蒙之内的战争算满清有些力量,通过战争迫使内蒙投降了。可是,在1616年建立后金到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灭亡,近三十年入不了关,还是吴三桂开关,清军才入关的。入关以后打的是李自成,带有清吴联合突袭的性质。打南明,那就是打残军。这个过程能显示清朝很强大吗?外蒙、西藏就更有意思了,外蒙在俄罗斯与准噶尔的迫压下向清朝投降了,运气呀!西藏则因为政权更替,要寻找中央政权支持,而明朝将亡,于是西藏看好满清,于是向清朝派使者,主动臣服,运气呀!这两个过程,哎,简直了,汉唐元明都没这么好运气。这是主动扩张的吗?
最后,西北,不是清朝主动攻击的,是准噶尔要攻击清朝,清朝要生存就必须反击打败噶尔丹并拿下准噶尔,所以发生了清朝与准噶尔之间的战争,而且,从康熙时打到乾隆时才彻底拿下准噶尔,版图是统一了。西域在汉唐都是都护府管辖的,元朝时是察合台汗国的地盘,明朝时亦力把里臣服,明朝设亦力把里卫指挥使司,据说实际控制不足,但是,即使如比,它是明朝统治范围,这保持了历史延续性。那么,清朝也只是延续了中国历代统治,加强了控制,不能说扩张,还费那么长时间。
清朝的粉丝,很喜欢变着法的夸清朝在确定我国现代疆域上的贡献。这个问题也一样,变相的夸清朝的开疆扩土之功。没办法,清朝的烂账太多,值得夸的、且不好反驳的,也就是清朝疆域大。
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清朝时不属于我们的土地,现在也不是我们的。我们现在拥有的疆土,也没有超出清朝疆域。”
在我国的各朝代中,论面积来说,清朝的疆土仅次于元朝,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我们现在的领土,比当时小了300余万平方公里。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是,这并不能说成是清朝的功劳。
因为,历代政权的疆土面积大小,是有自己的实力决定的,跟已经灭亡的前朝没多大关系。准确的说,是靠武力决定的。例如:清朝拥有多少疆土,跟明朝疆域大小没关系。朱元璋打下多少江山,也跟元朝疆土面积没关系。同理,黄金家族也不会感谢宋朝的“开疆拓土”之功。就是到近代,如果,新中国强似美苏,现在的面积肯定超过清朝鼎盛时期。
总之,清朝灭亡后,是袁世凯等人比较强势,控制住了各省督军政权,消灭了清遗等分裂势力。这才有了民国初期的领土。如果,袁世凯等人是个怂包,中国当时就四分五裂了。
而且,事实上,不只是清朝,只要有能力,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喜欢扩张领土,一直扩张到地理极限为止。
炎黄打蚩尤,不就是抢地盘吗?
夏商周四处征战蛮夷,将中原政权的势力远阔千里之外的蛮夷之地。
汉朝出征西域,疆土通过河西走廊远扩新疆。
隋唐征伐高丽,深入朝鲜半岛。
明朝更是北战不断,也是为了扩张。盛极一时的时候,东北大片领土都被明朝控制。清朝创始人努尔哈赤,就是名将李成梁的小弟。李成梁活着的时候,东北那帮部落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无论哪个大一统朝代,其扩张也收到当时的经济和科技条件限制,不是盲目扩张。对于距离太远,且不会主动进攻他们的偏远政权,他们一般选择不理。清朝远征葛二蛋,也是因为葛二蛋帅兵到了内蒙古附近,威胁北京。否则,清朝也不会费力去出兵远征,他们也要考虑投入和产出。
(文|勇战王聊历史)
简单来说,大多是为了战略需要。
清朝的前身——后金建立在原本女真各部领地的基础之上,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辽东,把明朝的势力逼退进山海关以内、长城以南。
明朝虽已日薄西山,但凭借其庞大无比的体量,仍然具备对后金的碾压之势,尤其是努尔哈赤大败于宁远之后,使得后金君臣明白,他们很难通过武力直接击破山海关杀到北京城下。
以后金的生产力,跟明朝保持长久的和平是不行的,那会被耗死,必须另外寻找突破口。
从辽东坐船过海肯定是不行的,就后金那几条小渔船,分分钟被明朝水师击沉,那就只能一路向西,沿着长城寻找突破口。
万里长城说来宏伟,其实也是一个负担,明朝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军队防守任一处长城,只要愿找,肯定是能够找到缺口突破进去的,但前提是,这一片是蒙古的地盘,后金要走,得问问人家的意见。
努尔哈赤在世时,就注重改善跟邻居漠南蒙古的关系,皇太极继位后,一方面实行内部改革,增强后金国力,另一方面向西征服漠南蒙古,向东迫使朝鲜称臣,不仅解决了后金两翼的威胁,还打通了开到长城脚下的通道,屡屡用绕道入侵的方法进攻明朝,掠夺人口和财富,最高光的一次,直接杀到北京城下。
在皇太极手中,后金改成了清朝,继续着南侵扩张的旅程。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摄政王多尔衮看到了机会,在吴三桂的开关相迎下,率清军通过山海关,迅速攻占北京。
随后,清朝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先后击破大顺、大西和南明,攻占了明朝大部,仅剩下郑成功占据的台湾。
至此,清朝可以说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阶段扩张计划,也即吞并明朝,作为一个崛起于苦寒之地的政权,清朝对明朝的繁华土地有着天然的渴望,尤其努尔哈赤原本是明朝的臣子,他的起兵就是一场反叛,双方已经处于水火不容的地步,一方被灭是这场争斗的最终结果。
尽管完成了蛇吞象的壮举,但清朝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郑成功占据的台湾,比如为了稳定华南、西南而设置的三藩,比如盘踞西北蒸蒸日上的准噶尔部,比如迅速东进的沙皇俄国等等。
内忧外患总要一个个来。
1673年,吴三桂发起三藩之乱,康熙帝用了八年的时间将之平定,扫平了南方数省的分裂势力,将清廷的意志贯彻至全境。
1683年,清军攻克台湾,明郑结束,清朝彻底吞并明朝全境。
1685年,康熙帝派兵发起雅克萨之战,遏制了沙俄东进的势头,并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境界限,维护了清朝在外东北的利益。
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清朝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西北,专心于击灭妄图统一蒙古的准噶尔部。
此时的清朝皇帝身兼蒙古大汗头衔,从定义上看,清朝皇帝才应该是统一蒙古之人,这跟准噶尔部有着先天的冲突,一旦让准噶尔部统一蒙古,不仅北京岌岌可危,就连清朝的老家也全在蒙古铁骑的扫荡范围之内。
1690年6月,在准噶尔部向喀尔喀蒙古进攻的时候,康熙帝组织两路大军亲征,大败准噶尔部,打断了其上升势头,并逐步将喀尔喀蒙古纳入麾下。
随后,准噶尔部转移战线,试图夺取西藏,控制青藏高原再与清朝争锋。
1718年,康熙帝派兵进军西藏,将侵入的准噶尔势力赶出青藏高原,阻断了准噶尔部南侵的念头,稳固了清朝在西藏的地位。
1723年,康熙帝去世,青海的和硕特各部起兵反清,新上任的雍正帝派兵击破之,清朝在青藏高原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历经三十余年,清朝终于将准噶尔部周边全部扫平,可以直接进攻准噶尔部所在的新疆地区。
一直到1757年,乾隆帝派兵平定阿睦尔撒纳,清朝终于攻灭了准噶尔部的反对势力,平定了辽阔的新疆,将其纳入帝国的统治。
至此,清朝的疆域方才达到。
游牧民族,与中国的北方民族,只要他们统治天下,中国的版图会迅速的扩张,历史的迷雾重重,而用人类浅浮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无非就是武力征伐。
其实,并不是这么个构思方式,而是以结盟的方式,合并在一起的。
比如满族和蒙古民族的结盟修好,就是盟约关系。
比如和清朝和西藏也是结盟关系。
满族人惯用的恩威并用,以恩为主,威为辅。
所以,游牧民族的扩张是以结盟的方式合并其他族群。
我们看见北海公园的白塔,这是藏传佛教的佛塔,在清朝时期,满清政府为了收归西藏,把他们的首领迁到北京来办公,而使西藏有了另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北京,和拉萨并列,和塔尔寺并列。
这就是清朝政府的盟约政策。
使用武力是最劣等的行为,一个君王,一怒之下出兵讨伐友邻,使无数青年,精壮劳动力死于战场,而这些人又是社会的支柱,他们要抚养老人,抚养孩子,他们是家庭的支柱,是国家的支柱。
他们还要繁殖人口,使国家人口增加,而成为一个大国。
战争会是这些人大量死亡,而失去国家的发展源泉,而使人口枯竭。这是国家之大忌,是古代君王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所以战争不到逼不得已的情况下,绝对不能发动战争。一场战争,几千年的仇恨,民族之间将永远敌视,世代仇恨。
四邻友好,这是古代君王最希望的事情,而万邦来朝,万邦归来,又是朝廷最大的愿望,与喜事。清朝得到了许多的土地,今天来讲清朝扩张的最厉害,其实,这么大的土地并不是用年轻人的生命换来的,而是君王与君王之间合约盟誓的结果。
这是给人的假象,表面上看清朝疆域最大的时候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实际上自清朝建立以后,这是事关清王朝生死存亡命运的平叛战争导致的结果,。扩张是什么?扩张是自己主动侵略,扩大疆土。康熙的时候,葛尔丹的铁骑都打到内蒙古了,直接威胁北京,还要和康熙平分天下,康熙只有自卫反击,一直把葛尔丹剿灭,剿灭之后,他的疆土必须纳入清朝版图,要不然,可能又会出一个葛尔丹。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是游牧民族,深知葛尔丹这样的游牧民族不除,后患无穷。他自己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比谁都明白????。别的平叛 战争同理。战争的胜利就导致疆域的扩大,疆域的不断扩大,就给人一种错觉,清朝喜欢扩张,实际上不是这样。
所以,清朝不是喜欢扩张,而是为了大清王朝的命运,不得不进行了一系列的镇压,战争。
扩张?如果从元朝时期蒙古族人入主中原来讲的话,清朝的领土只是巩固了对整个中华文化圈的大部分区域的控制。
清朝“扩张”的两个主要方问,无疑是北向和西向。
西向,与其说扩张,不如说收复。从汉朝的西域都护府算起,也该有两千年了吧,两千年里的大部分时间,西域一直都受着中央王朝的控制。清朝时控制此处设行省,合理也合法。
至于北向,蒙古与女真两族都曾入主过中原,两族之间的关系,不是我统治你就是你统治我,关系复杂。而且,清朝皇帝同时也是蒙古部族共认的法理上的大汗,扩张一说就更不合理!
所以,中华的疆域理应包含,女真族的地盘与回蒙所控之疆土。
说到底!扩张只是从当代的视角去看当时清朝疆域之广,孰不知,是我们没能守住。
愿华夏失地,尽归,以谢古人!
清朝喜欢扩张,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妥,不是喜欢扩张,而是恢复故土。第一 它入关以前和蒙古旧部打仗的时候,把蒙古族忽必烈铸起来的世代相传的黄金战神印拿到手里,然后把它迎回当时盛京,供奉起来,从情感上讲,他觉得他接管了整个蒙古的所有权利,包括它黄金家族的荣耀以及广大的疆域。于是他联合主要是漠南蒙古一起入关打败明王朝,也只是收复故土而已。
第二 清朝入关以后,主要几次大战都是康熙帝时代打的,平定内乱,稳定西藏,收复漠北蒙古,击垮漠西蒙古,和俄罗斯决战雅克萨。好像没有任何扩张的迹象,平定台湾,维持对朝鲜属国的地位。只是对原有帝国版图进行稳定,没有任何扩张之说啊!
第三相对于蒙古国曾经的辉煌,清廷的国力已经不能做到了,这也就是和俄罗斯签订条约的原因。因为当时俄罗斯蠢蠢欲动,对东北虎视眈眈,而东边的日本利爪已经磨的差不多,也对富饶的中华地区虎视眈眈。所以我觉得清朝没有更多扩张的想法,而是主要表现为一个守势和巩固上。
清朝为什么如此的喜欢扩张?噫,国人眼中只会割地赔款的清朝,在某些人的眼中,竟然也是一个“喜欢扩张”的朝代了!这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呀。[呲牙][呲牙][呲牙]清朝的扩张,我承认是有的,那就是它对明朝统治区的扩张。在清朝统治者的眼中,明朝的统治区,毫无疑问就是一片捏了一坨泥巴也会捏出油来的膏腴之地。起家于苦寒之地的清朝统治者,自然是要对明朝统治区垂涎三尺,并念念不忘的了。所以,在清朝的前身后金建立前后,努尔哈赤就率领着它的八旗兵,向明朝发动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了。但是,那时的中国东北的列国形势,其险恶程度和历史上的战国争雄毫无逊色。为了最终打倒明朝的统治,战略高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爷儿俩,对蒙古各部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才把当时的蒙古各部,制了个服服帖帖。蒙古各部被清朝制服了以后,明朝的丧钟,就很快的敲响了。不争气的明朝统治者和民间抗清力量,明明是有着N次把清朝打倒并踏上一只脚的机会,可是,在这些人的自相残杀中,拣了个大便宜的清朝,还是笑到了最后。
(清朝的肇建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然而,这个世间就很少就有一劳永逸的好事儿,清朝也不例外。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基本上扫平了原先的明朝统治区的反清力量的清朝,马上又面临着一波又一波新的烦恼了。在北方,罗刹(就是俄罗斯)侵略者的魔爪,已经伸到了松花江流域,如果是再不对罗刹的得寸进尺作出反应,那么清朝统治者的老家,也就是今天的辽宁和吉林,都要落到罗刹的手中了。事已如此,康熙也只有调兵遣将,和罗刹比划过招之后再说了。这之后的事情我们大家都熟悉了,中国和罗刹签定了“尼布楚条约》,清朝暂时的解除了它的北部的后顾之忧。与罗刹签约之后的清朝,又马不停蹄的和意图恢复蒙古帝国,意图染指中原的准噶尔部大干起来。虽然,在康熙的重拳出击下,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部还是被逐回了阿尔泰山以西,噶尔丹也服毒身死。但是,准噶尔部的根基还在,它还在不断的纠缠清朝。而清朝,也不得不和准噶尔部纠斗不休。于是,“喜欢扩张”的恶名,也扣到了清朝的头上。
在青藏方向,这片至迟也是在元朝时就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的疆土,在清初就已经受到了准噶尔部的控制,并利用它作为准噶尔部反清的后方基地。曾经一度被青藏地方政权蒙蔽的康熙,在得知青藏方面的真实情况后也是勃然大怒,派遣重兵剿灭了青藏反叛势力,使青藏从此牢牢地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而这,又让清朝背上了“喜欢扩张”的恶名。
(清朝的雍正皇帝。)
在公元1758年之前,叛服无常的准噶尔部,总是不断的向清朝方面寻衅滋事,屡兴干戈,成为了一颗依附在中国肌体上的大毒瘤。到了1758年的时候,忍无可忍的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彻底的铲除准噶尔部这颗民族分裂主义的最大毒瘤。于是,在清朝大军的雷霆扫荡之下,准噶尔部彻底的成为了历史的名词。而清朝,这一次扫荡民族分裂主义的正义行动,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眼里,又背负上了“喜欢扩张”的恶名。
(刚即位时年轻帅气的乾隆。)
难道是清朝真的是非常“喜欢扩张”吗?在某些人的眼中,确实是如此。可是在我的眼中,清朝对外其实是很本份的。喜欢扩张的,是我们的北方那个贪得无厌的恶邻,以及和我们隔着东海相望的那个岛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的“秋海棠”叶形状的版图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她的来历是在皇太极征服了漠南漠北蒙古,多尔衮入主中原,康熙收复台湾击败沙俄及噶尔丹,收复西藏,到后来的乾隆完全收复准噶尔汗国,南征缅甸,西南征服廓尔喀实现的。在此期间也把周边所有小国,列为藩属国。大约20多个。 也就是说,清朝的版图是由中原,蒙古,西藏,东北四块主要领土加上周边合并进来的小国组成的。
清朝的扩张是建立在满蒙汉三族联合的基础上的,清朝从历史意义上讲,是把满蒙汉共同的力量发挥出来的结果,历史上的蒙古人喜欢扩扩张,但统治能力弱,汉族统治能力强,但对领土的欲望小, 清朝本来是汉政权的治下的一个少数民族,从独立起开始征服漠南漠北蒙古,朝鲜,后期入主中原,得到汉地的大量物资基础和汉政权的统治方略,所以在前中期实力非常强。加之本身的东北政权,在秦汉以后,有一半时间入主中原,其中包括隋唐的鲜卑政权,北魏的鲜卑政权,辽和金的契丹与女真的政权,使得本身起家于东北的政权在统治水平上要远高于蒙古的大元,以及中原政权宋明,有了这些稳固的内政基础,所以使得大清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加之战斗力强悍的八旗兵对周边军队作战的游刃有余。
还有一点,北方少数民族对领土的欲望强烈,加上前中期出现了几位能干的君主。
版图大 对我们今天又什么意义呢?
第一:如果青藏高原在印度手里控制,那么我们今天的黄河长江就在印度手里,他们在上游修个河坝,我们喝水就得看印度人脸色
第二:如果新疆不回归我们的丝绸之路就得被准噶尔汗国或者俄罗斯收过路费。
第三:如果当时的台湾不收回,我们就得面对海上列强侵扰。
所以感谢清朝时期的所有将士为我们今天打下基业。
喜欢扩张是阶段性的,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之前,目的也各不同。
1、统一女真。黄台吉建大清之前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是在大明的羁糜绥靖和李成梁培养壮大后,打破大明的分割平衡, “当家做主”。
2、入主中原。东北苦寒,中原、江南繁华,再有小冰河期,生存更艰难。恰恰此时关内大乱,李张灭明,自然会有渔翁得利。其中范文程等汉人献策黄台吉称帝、合满、一统、平蒙,功不可没。如同刘秉忠等之于忽必烈。
3、平察哈尔、喀尔喀、卫拉特各部。蒙古(东路诸王)原是女真的主人和师傅。满洲惧怕/崇拜蒙古是与生俱来的。
蒙古本性松散分裂(原本乌合),加上大明的分化拉打,被大清继续沿用,谨防蒙古再度统一而被反噬(成吉思汗、达延汗等先例)。较之大明满清的“灭蒙十策”更狠绝,以致蒙古人口从清初217万近300年到清末降至60万(汉人却增至四亿)。桀骜不驯的准格尔部致力于统一蒙古,经康雍乾三代70年征伐后,最终被乾隆灭族。
到此大清的疆域达到极致,此后大清无心,也无力征战。目的已经实现,只剩关门享受、应付、割地赔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