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袁崇焕的出现,明王朝连天启朝都撑不过,更不可能再有后来的崇祯皇帝。袁崇焕不但防住了努尔哈赤,还用他的关宁锦防线成功将皇太极阻挡关外达十八年之久。所以,我们聊这个问题,需要分两个部分:一、袁崇焕防御努尔哈赤。二、袁崇焕阻止皇太极。
一、防御努尔哈赤
明朝万历四七年,明军与后金在赫图阿拉展开激战,结果以明军惨败结束,这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就是萨尔浒之战。也就是这一年,袁崇焕考中进士,去福建省邵武县当了一名七品知县,袁崇焕在任短短三年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进京朝谨,经一个叫候恂的人举荐,天启皇帝将袁崇焕留京任用。当时,正赶上辽东广宁失守,王化贞弃城而逃,熊廷弼带领百万辽西难民退回山海关。朝廷上下谈金色变,京城内所有的官员都想着赶快离开京城跑回老家去守他的家财,只有袁崇焕临危不惧,反其道而行之。
当时,天启皇帝在兵部给袁崇焕任命了一个六品的官职。上任不久,袁崇焕就干了一件大事,他一个人骑马巡视辽东防御,历史上称他的这次英雄壮举为“单骑阅塞”。回来后,袁崇焕豪言壮语,辽东可以守,只要给我钱粮兵马我一人足矣。
天启皇帝精神大振,于是升任袁崇焕为五品佥事,去辽东收拾烂摊子。与此同时,前任封疆失守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被传首九边,熊廷弼悲剧的结束,其实也是袁崇焕悲剧的开始。后来,朝廷大费周章选派辽东经略,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先是兵部尚书张鹤鸣要兼任,但是他迟迟不去上任,最后干脆提出不干了。天启皇帝又派宣府巡抚解经邦,解经邦死活不去,后被免官。最后才派出一个想保住官位的王在晋为辽东经略。
王在晋到辽东后,眼看到满目疮痍的关外土地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因为关外只剩下一个离山关40里的前屯还在明朝手里。所以,王在晋主张放弃关外,据守山海关。但是袁崇焕不同意,因为山海关一旦失守,明朝再也无险可守,北京城危在旦夕,所以他越级上疏首辅叶向高说明利害关系。后来天启皇帝的老师,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亲自巡视辽东,支持了袁崇焕的提议,袁崇焕在距山海关外200里重新修筑宁远城。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进攻宁远,清军边攻两天,损兵折将,最终也没有攻下宁远。努尔哈赤还被大炮炸伤,清军只好撤退,护送努尔哈赤返回沈阳,不久努尔哈赤病亡。
二、袁崇焕阻止皇太极
努尔哈赤死后,八子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四月二贝勒阿敏进攻朝鲜凯旋,五月初皇太极率兵大举进攻宁锦防线。后金共出动8万兵力,明朝锦州、宁远、前屯共有10万多兵力,但是明朝兵力分散,在战略上并不占优势。
首先,皇太极集中所有兵力攻打锦州,锦州守将赵率孝一面用计拖延皇太极,一面积极抵抗。清军久攻不下,伤亡命惨重。后来皇太极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攻锦州,自己亲率另一路开赴宁远。到宁远之后,连攻五日,又是损兵折将,皇太极只好退回锦州。休整几天后,皇太极在城墙五里外示威,围着城墙虚张声势。之后,又发起总攻,还是没有攻下锦州,皇太极方寸大乱。这样一来,皇太极连续一个多月时间在宁锦防线疲于奔命,最后灰头土脸退回沈阳。
所以,并不是袁崇焕没有防住皇太极,相反袁崇焕在吸取了前面辽东守将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积极的守,灵活多变的守,无懈可击的守。而且在当时极为复杂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难能可贵。此后,皇太极到死也没有突破关宁锦防线。
(袁崇焕剧照)
就在后金退兵的同时,举国欢腾,袁崇焕非但没有受到奖赏还遭到魏忠贤的阉党集团弹劾,袁崇焕愤然辞职。崇祯皇帝登基后,重新起用了袁崇焕,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带着妻儿老小奔赴宁远。袁崇焕曾在崇祯皇帝面前大夸海口,承诺五年收复辽东,袁崇焕本想力挽狂澜,没想到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
后来,皇太极无法突破关宁锦防线,于是采用了绕道山海关的方式骚扰北京。袁崇焕率军长途奔袭到北京勤王,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被皇太极离间。袁崇焕下狱,八个月后惨遭凌迟,身中3543刀,年仅47岁。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疯食其肉。崇祯皇帝自断臂膀,大明王朝痛失一柱。
所以,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廷,走向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袁崇焕剧照)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袁崇焕挡得住努尔哈赤,是因为宁远城高池坚,而且还有西洋大炮加持,再看后金方面缺少攻坚部队,只能用人海去填城,而女真兵力就那么12万不太到,经不起大消耗,所以实在拿不下宁远之后,努尔哈赤只能选择退兵,这也就是史书上的宁远大捷。
像题主问的,为什么挡不住皇太极。其实只是在关锦防线上,后金自凡是没有重型加农炮的话,是根本没机会打过来的,而且随着袁崇焕训练的关宁军实力越来越强,骑兵数量激增,后金擅长的围点打援战术也就失去了优势性。在1627年初的宁锦大捷中,皇太极即使围住了锦州城,也没法拿下它,只能是干耗着。最后粮草不及,只能率先撤退了。
但问题是自从1627年直1628年的冬天时,一个事件的发生使得明金之间的情形出现了变化。当时袁崇焕打算对后金实施战略性包围,因此给备受天气影响而缺粮的察哈尔蒙古送粮食寻求联盟。结果粮食到了之后明军却没有再有军事行动,而后金却因为缺粮率先对察哈尔蒙古动手了,这一举动的结果就是不但后金抢了粮食满血复活,而且还打开了通往大明的第二条路,也就是蓟北路线。后来还收降了朵颜部,打开了宣府镇的进关路线。如此一来就是皇太极有三条入关路线,而只有辽东有重兵防守,而袁崇焕也只能被皇太极的军事行动牵着鼻子走,陷入了军事被动的局面,就不再是当初守关锦防线这么简单的事了。
明廷除了在萨尔浒是主动出击之外,失沈阳,辽阳,广宁都是被动挨打。由于孙承宗,袁崇焕两人的坚持,宁锦才坚持下来。袁崇焕分别击败努尔哈赤,皇太极于宁远城下,为其后来的复出,奠定了基础。
崇祯帝主战,但大臣主守。实际上,主动出击,一劳永逸解决后金,是上策。但仅仅靠宁锦一路大军,并无可能,原因是后金的野战能力,机动能力都非常强。这就是袁崇焕在奏疏中,强调马匹至关重要的原因。杀毛文龙也出于此意。
《清史稿》说毛文龙并无大略,是准确的。实际上,他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奏疏前后矛盾。毛文龙暗通女真是有证据的。崇祯元年,太监王国兴居然矫诏,让毛文龙到登州去见他,送钱过去。真正杀毛文龙的,是皇帝本人。他在平时已经流露出来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后来又后悔了。
崇祯二年四,五月份,朝廷新任命刘策为蓟辽总督。袁崇焕把精力集中在宁锦,东江两地。皇太极从蓟镇入关,开始是偶然,但他马上发现自己做了一件极其正确的事情。结果更出乎意料。
首先皇太极年轻。不像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年纪摆在那里,在宁远大战中,一败涂地,含恨而终。
打战,皇太极肯定是打不过的,毕竟父亲努尔哈赤的经历就摆在前面。
所以年轻就是资本,有拼的条件。
然后就是太了解崇祯皇帝的个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你越是疑心,越要给你心里压力。你越自负,越要让你上天。让你经历从天上掉下来的感觉,看你怎么办?所以崇祯皇帝,谁都不信,他信他自己,乱的时候,也没有人来帮衬,袁督师能不走嘛?
其次皇太极在准备攻打大明的时候,已经把朝鲜和蒙古搞定了,也就是后方没有顾虑了。一心就是要打你大明。
而且针对于民心也是厉害,“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安抚了城府的广大臣民。又先后收腹几名大明的治世之臣。